科学研究
科研动态

您的位置 : 首页    科学研究    科研动态    正文

【封面新闻】西南交大何川教授成为院士候选人,系盾构技术重要推动者

发布日期 :2021年04月25日    阅读次数 :

4月23日,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公布,经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审定,今年有效候选人共577位。记者注意到,来自西南交通大学的何川教授位列其中。

何川教授1964年6月出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南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他长期围绕铁路隧道、公路隧道、城市地铁等交通隧道工程领域开展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地铁及水下盾构隧道结构理论,大型及复杂交通隧道结构安全,长大交通隧道营运控制等方向取得多项研究成果,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隧道工程专业的高级技术人才,为我国隧道工程领域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了贡献。

2020年1月10日,在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何川教授主持的“复杂艰险山区高速公路大规模隧道群建设及营运安全关键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西南交大继1999年(沈志云院士主持)、2005年(翟婉明院士主持)以来,第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殊荣。

据记者了解,何川有着丰富的求学经历:他本科在重庆交通大学学习公路工程专业,硕士在西南交通大学攻读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后去往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博士,师从国际著名盾构隧道专家小泉淳教授。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学院派”的他非常注重实践。“工程技术不能坐而论道,更不能纸上谈兵,应该带实际生产第一线去,要结合实际工程做创新性的研究,要将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理念反映到工程建设第一线”,他常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

盾构技术是一种安全快捷的隧道修建技术,目前已在我国城市地铁及大型水下隧道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这项技术的重要推动者之一,何川功不可没。从日本学成归国之初,何川发现,国内的地铁几乎还是大开挖方法,即挖开路面修地铁隧道,工期长,损坏道路,造成长期的交通不便,工程费用也大。他深感中国的地铁修建技术需要更新换代,而其所学的盾构技术正是推动这一改革的技术动力。而此时,盾构技术在中国的发展算得上刚刚起步,为了使他掌握的新技术能够为更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建设管理者接受,他开始了积极的盾构技术推广和创新研究之路。他面向国家重大工程需求,潜心试验研究,辗转全国各地,推广先进工程理念,介绍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

据悉,在二郎山隧道和鹧鸪山隧道的修建中,何川带领大家攻坚克难,解决多个重大技术问题。这两条隧道位于高寒地带的冻胀冻融地区,其中鹧鸪山隧道洞口海拔超过3300米,隧道长,不易于空气对流,车辆在隧道内对向行驶,车辆尾气重,在长隧道中不易散开。团队经过研究,研发了一套通过修建小导洞向主洞送风的方案,解决了隧道运营通风与防灾救援难题。同时,两个隧道在高海拔地区,四季温差大,冬季隧道结冰,夏季冰融化之后,隧道开始漏水,甚至破坏隧道结构,这个难题必须解决。他们经过理论与现场试验研究,在隧道壁面设立保温隔冷层,并精确计算出保温层的厚度和需要设防的长度,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多年来,何川带领他的团队还为武汉长江隧道、南京长江隧道、广深港高铁狮子洋隧道等我国多座大型越江跨海隧道的建设解决了大量关键技术难题。除此之外,何川更是将自己学习掌握和研究推进的盾构技术积极运用到现场实践中,先后解决了北京、深圳、广州、西安、成都、南京、武汉等地的地铁修建中的各种技术问题。

来源:封面新闻 2021年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