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科学中心

碳中和技术创新团队    纳米材料与能源转化催化团队    新能源再生及传感器自供电团队




碳中和技术创新团队


团队介绍

主要面向国家“双碳”的重大发展战略,开展污染物控制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碳质资源转化技术、新能源与减污降碳协同耦合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团队具有完备的材料制备与表征、性能测试与分析的设备,同时与海内外材料、能源、环境领域课题组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欢迎具有环境、材料、化学背景的青年学子和海内外青年学者加盟团队。


团队负责人:王鑫

个人介绍:西南交通大学前沿科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博士毕业于同济大学,国际伊比利亚纳米技术实验室(INL)博士后、访问学者。入选广东省优秀青年人才国际培养计划,主要从事碳中和背景下环境污染控制新技术、新能源与低碳技术、环境-材料-能源新兴交叉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等8项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Appl. Catal. B-Environ., Water Res., Chem. Eng. J.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中科院1区论文15篇,影响因子10以上的论文10篇,Google scholar个人H因子28。

绿色碳基能源转化团队

团队负责人:田果

个人介绍:田果,师从清华大学魏飞教授取得博士学位,现为西南交通大学前沿科学院特聘副研究员,硕导,联合博导,绿色碳基转化实验室负责人,独立PI面向碳达峰、碳中和(双碳 2030/2060)目标以及可再生能源储运与消纳等关键瓶颈,主要从事C1小分子(COCO2CH4CH3OH)定向转化制绿色燃料与高附加值化学品的催化研究。目前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中包含Nat. Sustain, Nat. Commun. (2), J. Am. Chem. Soc., J. Energy Chem., ACS Catal. (4) 等可持续能源化学主流期刊,其中封面期刊4篇,ESI高被引2篇,编辑部亮点推荐文章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其中授权3项。以项目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项目及国际合作等。曾获全球首届碳未来青年研究者奖(2024),清华大学学术新秀提名(2024),清华大学研究生特等奖学金提名(2025),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2025),清华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前3%)等荣誉。现为中国颗粒学会,中国化学学会会员,担任Springer Nature 旗下多个期刊的独立审稿人,任 Carbon Future 青年编委。

热烈欢迎具有化学、计算机等交叉学科背景的同学报考课题组研究生,同时欢迎本科生加入。可推荐优秀学生到清华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或深造。

代表性学术论文:

1. Guo Tian, Zhengwen Li, Duohua Liao, Chenxi Zhang, Hong-jie Peng, Xinyan Liu, Kui Shen, Haibing Meng, Ning Wang, Hao Xiong, Shuairen Qian, Xiaoyu Liang, Tianping Ying, Xiaoyu Fan, Binhang Yan, Xiao Chen, Fei Wei. Efficient syngas conversion via catalytic shunt. Nat. Sustain, 2025, 8, 508-519. (IF:32.8)

2. Guo Tian, Zhengwen Li, Chenxi Zhang, Xinyan Liu, Xiaoyu Fan, Kui Shen, Haibin Meng, Ning Wang, Hao Xiong, Mingyu Zhao, Xiaoyu Liang, Liqiang Luo, Lan Zhang, Binhang Yan, Xiao Chen, Hong-Jie Peng, Fei Wei. Upgrading CO2 to sustainable aromatics via perovskite-mediated tandem catalysis. Nat. Commun. 2024, 15(1): 3037. (IF:15.7, Editors highlight, ESI highly cited paper)

3. Guo Tian, Xinyan Liu, Chenxi Zhang, Xiaoyu Fan, Hao Xiong, Xiao Chen, Zhengwen Li, Binhang Yan, Lan Zhang, Ning Wang, Hong-Jie Peng, Fei Wei. Accelerating syngas-to-aromatic conversion via spontaneously monodispersed Fe in ZnCr2O4 spinel. Nat. Commun. 2022, 13(1): 5567. (IF:15.7)

4. Zhiping Li, Duohua Liao, Guo Tian*, Xiaoyu Fan, Xu Chai, Wenxi Chang, Yuan Gao, Bo Yuan, Zonglong Li, Fei Wei, Chenxi Zhang*. Determination of Mn Valence States in Nanocatalysts During Sustainable Syngas Conversion. J. Am. Chem. Soc. 2025, 147, 36, 32548–32559. (IF: 15.9Front cover, editors highlight, first co-author and co-corresponding author)

5. Duohua Liao, Guo Tian*, Fan Xiaoyu, Zhiping Li, Yanyang Sun, Wenxi Chang, Zonglong Li, Liping Li, Chunyang Zeng, Fei Wei, Chenxi Zhang*. ACS Catal. 2025, 15(10): 8219-8229. (IF: 13.1, front cover, editors highlight, first co-author and co-corresponding author)

Funding: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项目,22238004,多级逆流下行深度催化裂解的反应工程基础,2023-01-012027-12-31280万,在研,参与(项目骨干)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22278238,高压流化床内气泡在颗粒介质中的运动与调控,2023-01-012026-12-3154万元,在研,参与(项目骨干)

3. Saudi Aramco, 国际合作,20213000069,原油制备化学品(Crude-oil to ChemicalsCC2C),2021-042024-04100万元,在研,参与(项目骨干)



纳米材料与能源转化催化团队


团队简介

主要面向国家“双碳”政策的重大发展战略,开展高性能纳米催化材料的研发和应用,重点关注电催化制氢和金属-空气电池的机理理解、电极材料制备和器件开发,解决能源转化催化领域中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团队拥有材料制备与表征、器件构筑和测试的完整平台,并与多所校外高校/科研机构保持密切合作,包括中科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赵慎龙 教授课题组、中科大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 阎文盛 教授课题组。诚邀具有物理、化学和材料等背景的青年学子加盟团队,共同在“双碳”领域创出一片天地。


1EBD66

团队负责人:周正

个人介绍:西南交通大学前沿科学研究院特聘副研究员。2015.06获得西南石油大学硕士学位,2019.11获得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博士学位。2019.11-2022.11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23.01加入西南交通大学前沿科学研究院。主要研究领域为纳米材料和能源转化催化,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单篇影响因子达40的论文2篇,>30的4篇,>10的18篇。引用超1300次,H因子15。其中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 Adv. Mater.、Energy Environ. Sci.、Small、J. Mater. Chem. A、Chem. Eng. J.、Energychem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9篇(含两篇ESI高被引论文)。


主要研究领域是纳米材料科学及其在新能源和环境领域的应用。研究方向侧重于新型纳米原子结构材料的设计和开发,并将其作为结构单元组装为具有宏观结构的功能材料,例如多孔材料、金属纳米颗粒、多维 (2D,3D) 材料以及聚合物材料。其次,利用先进的表征手段 (包括原位/非原位技术)、实验测定和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究纳米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质之间的构效关系,以实现在可持续能源和催化领域的高效应用。主要应用领域涉及清洁能源和水,包括金属-空气电池、金属催化剂和电催化制氢等。




新能源再生及传感器自供电团队


团队简介

团队一直从事机械设计和再生能源自供电研究,坚持不懈沿着陆地交通再生能源自供电低功耗传感器广域多覆盖这一研究领域积极探索,围绕轨道交通能源采集、新能源车辆机械能采集、路面交通机械能采集和跨海大桥传感器领域低功耗自供电应用,提出“微振动耦合新能源采集及陆地交通监控零能量自供电理论”,为高铁发展、新能源汽车巡航自供电、路面交通监控维护零能量自供电和跨海大桥维护监控,提供低功耗零能量维护方案。系列创新成果解决国家重大工程迫切需求的陆地交通维护低功耗零能量自供电理论创新和自主研制等技术难题。



团队负责人:吴小平

个人介绍:西南交通大学前沿科学研究院办公室主任。本科、硕士、博士均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会员,近年来主持四川省科技厅等横纵向项目10余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高水平论文10余篇(IF:11.533、11.446 等);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12项。西南交通大学创业培训(SIYB)讲师、创新创业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师,《大学生创新与创业实践》主讲教师。

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竞赛获省部级三等奖以上奖项100余项,如指导学生获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获全国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全国一等奖、全国大学生3D大赛四川省特等奖、全国大学生中美创客大赛四川省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工程能力训练大赛四川省一等奖等。曾获西南交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学生工作者、优秀团干部、课外科技创新实验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等。

社会兼职:四川省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传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